“股价从30块跌到9毛,1.7万散户血本无归!”2025年1月16日,ST博信因市值不足5亿元被强制退市,成为注册制新规下的“绞肉机”案例。这家上市28年的老牌公司,曾靠“股东增持”“业绩修正”等套路拉抬股价,吸引大量散户抄底。退市前连续14个跌停,让投资者账户几乎归零。这场血淋淋的教训背后,是A股注册制时代最残酷的生存法则:没有价值的企业,连壳都不配留下。
1997年上市的ST博信,曾是资本市场的明星。
发行价6.05元,巅峰股价30.65元,这家主营装备服务和智能硬件的公司,一度被贴上“科技制造”标签。2024年6月,公司市值首次跌破5亿元,触发退市预警。
为保壳,管理层紧急启动“市值管理”。
2024年第三季度,大股东宣布增持5000万元,同时将年度业绩预告从“亏损8000万”修正为“盈利200万”。消息一出,股价从1.2元反弹至2.5元,成交量激增300%。
监管数据显示,这波操作存在明显漏洞。
业绩修正依据是一笔关联交易:公司以1.2亿元向大股东控制的空壳公司出售一批智能手环库存,该产品市场价仅4000万元。上交所随后下发问询函,但公司以“商业秘密”为由拒绝披露细节。
2024年10月,退市新规正式落地。
根据证监会《退市新规实施细则》,主板市值退市门槛从3亿元提高到5亿元,且“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标准”直接终止上市。2024年12月19日,ST博信市值再度跌破5亿元。
退市倒计时变成“死亡螺旋”。
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1月16日,股价连续14个交易日跌停,日均换手率不足0.5%,1.76万股东人均亏损超12万元。2025年1月16日收盘价定格在0.92元,市值仅剩2.12亿元。
注册制下的退市新规,彻底堵死了“保壳游戏”。
2020年注册制改革后,A股退市标准从单一“连续亏损”扩展到市值、营收、净利润、审计意见等多维度。以ST博信触发的“1元退市”和“市值退市”为例:
2023年,42家A股公司退市,其中16家因股价低于1元,9家因市值不达标;
2024年上半年,已有ST紫晶、ST泽达等24家公司锁定退市,同比增加58%。
“技术性保壳”手段正在失效。
ST博信试图通过“突击卖资产”“财务洗澡”粉饰报表,但根据财政部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》,关联交易需按公允价值计量,虚增收入行为被直接戳穿。类似案例还有ST凯乐:2023年借“专网通信”业务虚增营收512亿元,退市前市值仅剩3.8亿元。
退市不是终点,老三板继续“割韭菜”。
2025年2月,ST博信退至老三板,更名为“博信3”。首日开盘价0.42元,再度连续5个跌停。截至2025年3月,股价已跌至0.15元,较A股退市时再蒸发83%。
投资者索赔面临现实困境。
虽然《证券法》明确支持集体诉讼,但ST博信净资产为-6.3亿元,实际控制人股权全部质押。类似案例中,ST长生1.8万投资者诉讼6年,至今未获分文赔偿。
低价=抄底机会。
2024年12月19日,ST博信市值首次跌破5亿元时,仍有资金涌入“搏反弹”。龙虎榜显示,东方财富证券拉萨团结路营业部(散户大本营)累计买入2300万元,占当日成交量的71%。
数据证明,退市股几乎没有翻身可能。
统计2019-2023年退市的124家公司,仅2家通过借壳重新上市,占比1.6%。退市整理期买入的投资者,三个月后平均亏损幅度达67%。
注册制时代,这些指标是死亡信号。
市值低于10亿元:2023年A股市值后10%的公司,平均跌幅达48%;
扣非净利润连续为负:ST博信2019-2023年累计扣非亏损9.7亿元;
审计报告非标:2023年125家被出具“无法表示意见”的公司中,63%已进入退市流程。
血的教训正在改写A股投资逻辑。
2023年,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降至33.6%,创历史新低;外资和机构通过量化模型,提前从ST博信等公司撤离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三季度,公募基金已清仓ST博信,散户持股比例从35%攀升至62%。
(数据来源:证监会《2023年度上市公司年报监管报告》、上交所《退市新规实施细则》、东方财富Choice终端统计)

